家扶基金會呼籲正視幼兒啟蒙 讓弱勢兒也有平等受教權
- 作 者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 年 份2011
- 詳 細 內 容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簡稱「家扶基金會」),觀察六年來所蒐集的「0至6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發現,不到三成幼兒的語言發展跟得上正常家庭孩子的腳步,而在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社會人格發展上,落後比例也高達5成,顯示出經濟弱勢對兒童發展之影響。因此家扶基金會特別呼籲大眾正視弱勢兒童的學齡前教育問題,也請社會大眾一起捐款到「點燃生命之火」全民愛心募款活動,幫助貧困弱勢的孩子,也能擁有平等學習的機會。已經五歲的小玉,一句話總要分好幾段完成,而從小跟著爸爸長大的她,因為爸爸工作忙碌疏於教導,甚至不熟悉「物品用畢要歸位」的基本生活常規;但經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小玉因為接受家扶基金會的「幼兒啟蒙方案」,不但會整理房間、摺棉被、洗碗、掃地等簡單的家事,甚至已經學會看圖說故事;還會在爸爸工作回家後,主動拿出繪本,請爸爸講故事給他聽。從民國94年到99年間,家扶基金會以「0到6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進行評量,共蒐集到1,080份樣本數,發現4至5歲弱勢兒童除「粗動作發展」,如跑、跳、上下樓梯等,正常比例將近八成外,其餘各項發展,如:「語言與溝通發展」、「社會人格發展」、「精細動作發展」、「知覺與認知發展」落後比例近50%,其中尤以「語言與溝通發展」項目與一般同年齡兒童相比,疑似遲緩(41.4%)及遲緩(30.5%)的比例,超過7成(71.9%),顯示經濟弱勢對兒童發展之影響。進一步分析,弱勢兒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所呈現的概況,包括不能夠正確指出顏色、不會使用一些簡單的時間詞(如我今天要上課)、不會數到10以上的數字、必須依賴圖片才能說故事。除了「語言與溝通發展」外,「社會人格發展」的項目也比較落後,依據分析的結果發現,疑似遲緩(39.3%)及遲緩(12.7%)的比例,超過5成(52%)。進一步分析,弱勢兒童在「社會人格發展」所呈現的概況,即多數弱勢家庭的孩子不會自己穿好衣服、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情緒,如生氣或悲傷。在「知覺與認知發展」項目,有44.9%的比例不會分辨簡單的形狀如圓形、方形等,在「精細動作發展」項目,也有43.5%的比例不會用剪刀剪直線以及扣鈕釦。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指出,上述個案小玉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因為父親無法經常性的陪伴,又沒有母親在身邊照顧,所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和「社會人格發展」上,就落後於一般孩子,但在經過幼兒啟蒙方案的協助下,小玉很快地就能跟上一般孩子的腳步,顯示她的先天發展條件與一般家庭兒童是一樣的,只是因為經濟弱勢或環境弱勢的影響,使得原本接受外在刺激學習的機會降低,影響到各項發展。從學齡前幼兒的發展而言,越早的刺激與互動,對各項潛能的開發越有幫助,然而經濟弱勢家庭的家長,因經濟所需終日忙於工作無暇照顧、或限於自身教育程度與成長背景無法引導,造成孩子的發展落於一般水準以下,甚至有發展遲緩現象。 家扶基金會因長期由「點燃生命之火」的善款挹注,自94年起開始推動「幼兒啟蒙方案」,期以透過幼兒表達能力訓練、社交技巧練習、小肌肉發展練習及觀察力培養等內容,重新幫助幼兒與家長建立親子關係並提升自信心。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