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3
點閱:10403
作者:辛宜珊
社會參與用的是身體,而不是年紀

  還記得我剛離鄉到台北讀書時,第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並非人生地不熟,而是每天上課要穿什麼?還記得我第一天上課的早上,站在衣櫃前換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就為了找出最適合上課的服裝。在上大學前,我從未穿什麼困擾過,以前我只需要依照學校的課程安排搭配「規定」的服裝,但大學並沒有制服,可以供我在有限的選項中做決定。

  在進入社工系前,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吃飽睡飽,培養體力好好讀書,壓根不會去關心所謂的社會議題,因為每當問起時,大人們總用「那些東西太複雜了,小孩子不懂,你們專心讀書就好」,一副你們別擔心,我們會幫你們做出最好的決定。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已經習慣將決定權交給別人,甚至不太去思考到底什麼是我要的了?

  在社工訓練中一直相當強調以被服務者的需求出發,因此了解需求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但事實上不管任何工作都是如此,但一換到教育這件事,似乎就不是這麼一回事,真正的使用者明明是孩子,但做決定的永遠是服務的提供者,我想問的是?青少年真的什麼都不懂嗎?他們真的都沒有自己的想法嗎?

  在參與由家扶舉辦的青年大聲公後,我發現其實青少年對於他們所處的環境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或許這些看法在大人眼中還是有些不成熟,但卻都是他們真切的想法,難道只因他們的年紀就否決了參考的價值。而那些和他們一起討論的議題,小至校園安全大至刻板印象,其實都是他們每天面對的生活,只是這個社會習慣用艱澀的話術包裝,讓他們能避而遠之,不敢輕易去觸碰,但同時也習慣將決定權交給別人。我一直都認為年紀小並非參與社會議題的阻礙,學校教的那些艱澀的學科我們都可以花了大半人生來理解,更何況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正面臨的問題。

    我在大三開始實習後,才發現並非議題過於艱澀,而是大眾媒體根本不談社會議題,即便出現了也只聚焦在腥羶色的細節,角度相當單一,而真正關心社會議題的那群人則不知道如何和大眾溝通,雞同鴨講之下,反而更讓人敬而遠之,但有趣的是,過去的媒體是靠壟斷賺錢,壟斷大眾的資訊來源,大家的眼球被迫集中在小小的黑色盒子前,但現在這個壟斷沒了,被網路破壞了。

  其實在太陽花學運、反課綱事件之前,青少年參與社會議題是一直有的,只是在過去參與的成本太高了,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大大的降低現代人了解各種社會議題的門檻,而身為從出生就浸泡在各種媒體之中的年輕世代而言更是如此,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大量的資訊就呈現在電腦前,即便你沒有親臨現場,各種影像、文字等都能幫我們拼湊出事情的大致樣貌。

  但即便網路媒體可以提供的我們免費、及時的資訊,但它仍存在許多問題,正因為人人都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各式各樣的資訊都會在這個廣大的雲海裡,但要如何從中挑選出適合的內容及觀點,則成了青年使用媒體參與社會議題的重要的能力,也就是「媒體識讀能力」。

  我認為網路媒體仍是一個青少年能較容易參與社會議題的管道,但誠如上述,如何挑選合適的媒體則成了重要的關鍵,我認為媒體識讀的能力可以先從接觸優質的媒體培養起,例如報導者、全球之聲、TEDxTaipei等,或是挑一至兩個你欣賞的獨立記者,認真看完他的每篇報導,另外,FB的追蹤也是一個相當好的功能,有時我會透過追蹤一兩位專業的獨立記者的FB,看經過他們的專業知識篩選後分享的貼文,都是很好的方法。

  青少年參與社會議題,除了能培養青少年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讓關心社會議題這件事是循序漸進的,而非是成年後突然要面對的事情,解決一個社會問題,或許需要相當多的知識背景或能力,但關心一個議題只需要一顆熱切的心。

 

 

辛宜珊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二年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