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5
點閱:13694
作者:黃丞焌
升學制度下的學生,該關心時事嗎?

       大學學測於一月中旬落幕,各家新聞版面映入眼中的盡是「考題生活化」、「時事題增多」等粗體放大的標題字,隱約指出高中生除了學科知識的學習之外,保有「關心社會議題」、「關心時事」的認知,似乎也是愈來愈重要的學習課題。

       那對於青少年而言,什麼樣的社會議題是重要的呢?是大考考題會考的內容?還是未來升學或是職場上會應用到的資訊呢?身為一個剛於高中端實習結束的師培生,我認為學生關心的議題不是重點,重點是青少年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些社會上討論得沸沸揚揚的話題。在教學現場中有一群孩子受到考試取向的填鴨升學制度,他/她們對社會議題僅止於考題上的認知,只求答對得分;有另一群孩子盲從的跟著社會潮流批判,他/她們關心議題是因為學校老師說這個是考試重點,他/她們關心時事,是因為臉書上有很多朋友分享貼文,所以必須跟風,才能融入團體;還有一群孩子因為對於社會議題有同樣的理念而聚在一起,他/她們試著用自己的學習文化去了解議題,甚至當議題關係到自身利益時,他/她們會主動去捍衛自己的權利。這或許還不能概括所有的時下青少年,但卻也是教育現場中實而存在的一群為數不少的學生。

       不同的青少年在不同的環境下,會用不同的方式習得這些社會議題,環境對於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子,除了在學校生活中能夠接觸到這些概念之外,家庭環境更是孩子直接學習的第一現場。而我很喜歡學生和我討論社會議題與時事動態,也喜歡把一些能夠與教材結合的議題放進課程之中,藉此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興趣,也讓他/她們對於相關單元的印象能夠更加深刻。我希望學生從中了解到,議題會形成議題是因為有很多問題的互相導引,而生成一個話題讓人們去討論,從一個議題來看可能會覺得與我們自身相關性不大,但若從其中的一個小小問題討論,就會發現原來我們一直都是範圍內的當局者角色。

       現今考試制度的弊病,許多學問都成了升學的附屬品,學生並不是真正喜歡學習才努力讀書,使得多數的知識是考後就忘,還來不及讓學生應用在生活之中,就忘記學問的意涵為何,這樣的學習完全無法證明學問的意義,也失去其本身的價值。而我自己對於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目的之一,便是在有限的節數之下,讓學生自發性的去認識一個他/她有興趣的懸缺課程,這些應教而未教的課程。

       但制度也不完全對學生不好,現今高中生的學測是屬於不分科的考試制度,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各領域的內容都要學習,因而半逼迫學生去接收各式不同的資訊,較不會使青少年只學習到部分學科的知識。不過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接收的訊息多、方法也很多,青少年也要懂得對資訊進行良性篩選,從中學習是非判斷的能力。

       議題的正確性可能縱使在成人社會之中也無法明確的說明黑白是非,也因此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找出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學會批判思考的能力,從中去找尋自我的價值觀,確立出自己的立場。立場不一定要跟別人不一樣,但是要有認同他人或是不接受他人意見的想法及理由,不因反對而反對,否則一味的盲目跟從媒體走向,沒有媒體識讀的能力,反而只是跟著風潮載浮載沉,留不下任何有意義的學習。

       青少年也好、成年人也好,我們都是這個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是這個社會組成的基本元素,都需要主動積極的關心那些因我們而起屬於我們社會的大小事。

黃丞焌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畢業

一個希望透過教育改變社會的熱血教師,沒有什麼很偉大的夢想,但擁有一顆對教育充滿熱忱的心!

 

  
    收藏